首页 > 都市言情 > 工程人生 > 第二十五章 驴和“驴”

第二十五章 驴和“驴”(2/5)

目录

林云是及其的崇拜秦孝公和商鞅的,爱屋及乌,也非常的喜欢其中的几个秦国丞相,像张仪,范雎等这些中原国家入秦为官的丞相。

这秦国从商鞅入秦当丞相开始变法(史称商鞅变法)开始到李斯辅佐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华夏,中间135年只有短暂的一任丞相是秦国本国人,这是秦孝公《求贤令》的功效,白身士子学有所成携治国长策纷纷入秦各展所长,这种戏码最让林云神往。

其中颁布《求贤令》的这个秦孝公,这个谥号“孝”,古往今来能得到这个谥号的帝王是少之又少的,这个孝字在远古的文明中是最高的德行,并不像今天只是单纯的孝顺父母,更多体现的是大德治国的操守和功业,也有和谐四方众人的含义。不要说辫子朝,那种歌功颂德到无耻的几十个字的谥号不算!

这个《求贤令》开古今招募天下贤才之先河,其中秦孝公明白的约定任何人只要富强秦国后都可以裂土封君,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,古往今来,唯此一人而已。

林云是最喜欢这个秦孝公和商鞅,这两人堪称古往今来君臣合作富强国家之表率和典范。

当然这并不是林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精神寄托,他自身有多大点能耐他还是很清楚的,仅仅只是向往那个自由奔放的时代而已,这才是真正的自由,而不是今天的所谓自由灯塔国那种狭义的虚假的自由,这世间所有一切的假自由都比不上思想的自由。

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和文化是何等的盛况,涌现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文人士子,像法家慎到、李悝、管仲、申不害、韩非、商鞅,墨家墨子,纵横家苏秦、张仪,也有道家老子、庄子,兵家孙子等。同时也有一大批的杠精,像名家公孙龙这种白马非马的辩论高手,更有像孔孟这种骂遍天下的学霸。

当然此学霸不是今天的“学霸”称谓,孔孟那种学霸是凡不学我尊我,皆是错误的霸道思想。

有人说华夏从古至今圣人两个半,一个孔子,一个王阳明,半个曾国藩,其实林云个人觉得是错的,把孔子去掉,一个商鞅,一个王阳明,半个曾国藩才应该是正确之极的。程朱理学更不用提,王阳明早就嘿嘿嘿了!

孔孟儒家思想嘛,做教育和治学还是可以的,治国嘛,确实没什么卵用,顶多算迎合了其后世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已,政治正确的产物而已,其余毒至今仍然存在于某些迂腐守旧的人思想中。

请欣赏一首毛。主。席批郭。沫。若的诗,名字叫《读〈封建论〉呈郭老》,全文如下:

劝君少骂秦始皇,焚坑事业要商量。

祖龙魂死秦犹在,孔学名高实秕糠。

百代都行秦政法,十批不是好文章。

熟读唐人封建论,莫从子厚返文王。

起因是郭。沫。若写文章《十批判书》批判秦始皇,批判法家,为儒家孔孟张目。另外郭老的文章这里边也有批判儒家,不过见仁见智罢了。

汉武帝时期提倡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董仲舒实为我华夏千古罪人也,好在当时的儒家是在吸收了道家、法家等一些其它流派的思想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儒家,而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顽固派儒家,像那种“刑不上大夫,礼不下庶人”的荒唐思想真的是要不得的。

就拿今天来说,工程人的最高荣誉是“鲁班奖”,这鲁班何许人也?

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朋友,土木建筑鼻祖,木工鼻祖,而鲁班的朋友墨子的墨家思想是华夏古代三大哲学体系之一,其主要代表思想“兼爱非攻”,这墨家也是非常崇尚发明创造和天文算学的,这个墨子对修桥铺路,造屋建房以及机械制造是非常有造诣的,在当时是和鲁班齐名的,他的一些机械制造和治学理念很难说没受到过鲁班的影响。

连墨家这么好的实用学说都必须罢黜。可见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真的是一个错误,也可以归咎为历史人物的历史局限性。

林云看小说看得很过瘾,一两个小时一会就过了,忘记了马医生提醒的记得上车就吃早饭,只觉得肚子咕咕叫,一看时间才十点不到,要到餐车吃饭怎么也得十一点以后,这货又不爱吃零食,动车上也没有方便面。

继续看书,熬吧熬吧。

旁边女驴友在吃瓜子,因为丢到垃圾袋不太注意的原因,时不时的有瓜子壳掉在地上,林云斜了一眼,管她的呢,一会保洁来了肯定得说她,这个闲事暂时不好去管,本来就有小冲突在先,再去多嘴一会肯定得干起来。

其实不遵守规则的人很可怜,到哪里都被人嫌弃,这帮所谓驴友走遍中国,顺带也把垃圾和排泄物洒满中国,想想都恶心,可人家就是觉得这就是文艺和理想,原本只是一帮不事生产的二球货罢了,出事了,要死要活的,还浪费国家出动多少人力物力救援!

你所经过的地方都是美景,而经过的你就是那美景中最不和谐的一环,你为了一己私欲去看美景,却忽略了你对美景造成的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。

你看与不看,美景都在那里,并不会因你看过而发生改变。

从环保的角度,你的一个不经意的脚印也许都会让美景受到不可修复的损害。
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

书页 目录
好书推荐: 浪迹诸天的求道者 开局重生宇智波鼬 快穿之不看反派第二眼 圣女下岗后 我夺舍了谪仙 不能说的名字 女配是个小可怜 末代男王 世子见我应如是 篮坛之我有一个数据面板
返回顶部